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生用互联网思维卖水果引关注
2015-09-29 由慕课联盟发布
吉林省长春市“80后”姚婷第一次来到“果语堂”时,就被店内个性化的装修和包装精美的水果吸引。在实体店购买了几次后,她开始在这家店的网络平台下单。
果语堂(长春)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不到三年,开业当年营业额就达1000多万元,今年预计能达到4200万元。
小小水果能带来如此收益,谁也没想到。团队的创始人之一是一位1986年出生的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生,这一特殊的身份引起了各方关注。“这是互联网思维的魔力。”他说。
2010年,王熙博本科毕业后远赴英国攻读新媒体与社会学硕士。“这个专业当时在中国很冷门,但给我提供了非常深厚的互联网知识储备。”他说。
2013年,王熙博刚回国时曾创办一家同城餐饮配送公司,后又和几位好友创办了“果语堂”。历经几次战略调整,他们确立了“电商平台+实体店”的发展模式。
“先让消费者在实体店体验到水果品质,形成信任后更容易拓展线上市场。”王熙博说,今年企业销售收入已近1700万,开设了10家实体店,培养了近1000名核心用户。
在他们的店铺,每位顾客的消费习惯都被详细记录和分析,梳理后以实现更有针对性的营销。“最终的愿景就是,当用户想吃水果时,我们已将产品送到。”王熙博说。
企业建立起与果农直接对接的机制,按照市场需求指导果农种植,还搭建平台促成果农与高校专家对接,提升质量降低成本。
企业的管理别出心裁,巧妙的将互联网思维融入。“我们采取扁平化管理模式,公司没有董事长和CEO,而是设立首席运营官和首席品牌官,以项目组的形式管理。”王熙博说。
基础运营管理人员严谨细致,执行力强,项目组攻关人员思维跳跃,随时调整策略,两种运营团队在企业内各司其职,“这种结构适合初创企业,发展快、周期短。”王熙博说。
“资金对于创业企业来说固然重要,但我们现在更关注合伙人在资源方面的多样性。”王熙博的创业观悄然改变。
如今,“果语堂”的7名合伙人在企业经营上各有专长,有人在生鲜渠道上经营多年,有人擅长企业品牌塑造,有人精通企业管理……
王熙博和他的伙伴们在未知、新兴行业敢想敢做,正是中国东北地区急需的创新精神,尽管是星星之火,却能起到以创新带动创业的示范效应。
尽管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,东北地区的创新创业氛围尚不够浓厚。但在王熙博看来,今年吉林省扶持“万众创新,大众创业”的政策力度在加强,环境也逐渐向好。
“果语堂”公司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,创业孵化器和创客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在这里搭建起来,为创业者提供房租减免、贷款贴息等补贴。
“2013年,我的研究生同学中只有我一人在创业。如今也有人开始辞职‘下海’。”他说。
今年4月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吉林大学时,王熙博还有幸与总理对话。随着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,王熙博计划今年铺设30到40家实体店。“如果还能有机会与总理对话,我希望交出更满意的答卷。”他说。